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氣」的本體 譯者:曾海雄

所謂「氣」到底是什麼?在言及劍道之「氣」以前,首先非要知道它是什麼不可。

從結論說,「氣」就是(1)「能源=エネルギー“Energy”」(以下均用原文エネルギー表示) (2)「意識」 (3)「意志」三者之複合體吧。

古今以來日本人(大凡亞洲人也是同樣)在日常生活裡,都與「氣」有密切地關係著,從前的日本人在沒有先入為主的意識下,很自然的接受「氣」的說法,但現在的日本人,對「氣」的說法有隔著距離的看法,這個差別是從哪裡來呢?就是從明治時代之文明開化以來,西歐的文物思想急速的進入,使日本人想法之根幹,傾斜於歐美的實證主義而變質,故有「不能證明的東西是不存在」或「看不見的東西是不存在」的這種想法,在不知不覺地支配著日本人之頭腦之中,但對「氣」的想法雖異,現在的日本人依然與「氣」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實際上「氣」在言語上也很頻繁而自然地被使用著,這是眾所周知之事。

把「氣」作成單語使用的地方很多,且對各個單語裡的「氣」字的意味,從未感覺有詮釋的必要,而自然地使用著,為要使知道,「 氣」的本體,在此非要把這些來舉例分析不可,在這一節的開頭所說過,把構成「氣」的三要素為基本,將單語裡凡有「氣」字的言語均予分類如下:
  1. 1有所謂「氣重、或輕」「 氣塞」「 氣強」「 氣弱」等所講的氣,其構成要素,可說大半是「エネルギー」,而把「氣」改稱為「エネルギー」其意味可說完全不變,在此範疇內尚有「消沈之氣」「負氣」「 洩氣」等可舉。
  2. 2「 關心之氣」「耽心之氣」等「氣」乃「意識」方面的意味較強,同樣也有「掛心之氣」「注意之氣」等可舉。
  3. 3「有欲為之氣」或無、「有附和之氣」或無、這些「氣」乃表示「意志」方面之「氣」。
  4. 4「煩心之氣」「怒氣」此所表現之「氣」為「エネルギー」與「意識」同等地存在,而「應變之氣」可說「エネルギー」「意識」「意志」三者皆有,又如「心氣變換」、「放心之氣與否」「回心之氣」「轉意之氣」「茫然之氣」「氣長」「氣短」「氣漲」「氣鬆」「歉意之氣」「會心之氣」「動向之氣」又武術裡有「氣合」、「氣勢」等等所言之「氣」大多皆為此三要素混合之「氣」也。
就以上說之各種「氣」視其性質是近於「エネルギー」或是「意識」及「意志」之程度如何而分。總之、所言之「氣」或多或少皆關係著「エネルギー」,上記( 2 )節裡所說之「關心之氣」的「氣」的場合,對其關心的方法與結果,隨即影響著自己的「エネルギー」之分配與釋放。又( 3 )節裡「有欲為之氣與無」產生時,其「氣」的結局就是「エネルギー」至為明顯。

雖說是「氣」,可知大部分皆可改稱為「エネルギー」,因此我們對「氣」的意味,所持的神秘印象已經冰解了,那是因突然帶著科學的色彩而出現之故。

「氣分」良好與壞,是「氣=エネルギー」之流動良好或壞而己,「氣分」從字意上說,就是指其人之「エネルギー」「分配比例」而言,「氣持=心情」也同樣,因「エネルギー」之持法而異。「氣質」是說「エネルギー」之質。與人「意氣不合」是因「エネルギー」之質各異,而相反地不能融合之故,若「エネルギー」之流動暢正的話就是有「元氣」,而精神充沛及「正氣」,而流動遲滯就會「病氣=生病」流動異常或狂逆,就會成為「狂氣」或癡巔,而所謂「天氣」乃指自然界、天上之「エネルギー」之狀態也。

現代的日本人對「氣」的存在,只認為是觀念上的東西,反而對「エネルギー」這個外來語,倒成為非常親切的言語,而其所表示的概念,誰都能理解,殊不知此乃自古以來所說的「氣」大半已被說中而不察,甚至把「氣」與「エネルギー」兩者當成了個別之物耳。

現在已知「氣」非存在於觀念上,而是有「エネルギー」這個實體之物,對於將「氣」使用在各種單語中的原來之意味,就不難解釋了,只把上述之文字照讀就能瞭解意味了。

最後對於把「氣」有關連的,「靈方面」的或「超能力」等,把它來整合說明。

筆者對這方面,是無任何談論資格,但至少可以說是與「エネルギー」有很大關係的。

已經知道靈的存在,可在「電器エネルギー」作探知的事,又「超能力」也是,使用「エネルギー」的一種方法,作為感受的手段已無致疑,在「靈的方面」所表現的「エネルギー」,是否就是「靈」,或是發出「エネルギー」的大源頭有「靈」的存在,尚在未明之中,但如果「執念」能生出「怨靈」是事實的話,在此所表現出的「エネルギー」至少可說有「意識」與「意志」混合其中也不為過,也許將來進一步研究,能把這種現象作理論的說明之日,當會來臨吧。

劍道八段審查會寸評 <鄭延文>

劍道八段審查會(實技)寸評。
劍窓2011-6月
林 邦夫HaYaSi KuNi 0' . ET 2011-6 譯註

站在審查員的立場,容我簡述:1次及2次的八段實技審查觀點。
此次合格的劍士,想必都有下列的優良表現,
  1. 1 姿勢:有「把持著」的氣勢。KaMaE No A Ru
  2. 2 間合Ma Ai(距離)的取捨恰到好處。
  3. 3 從"逼攻Se Me"才"擊出"的"時機"有捉到。
是具有"砍切"擊出力(勁)道,而「很自然的具備著有“殘心"的展示」。
由以上1~3所構成的「成為一體」的流程,可連動完成到"下一次"的攻防的連結。在僅有的2分鐘「對峙」中,有充實的氣勢,有較少的「崩潰」狀,而「擊技」就自然的被展現。即能創造出:「沒有:浪費、勉強(無理)的擊刺」之「劍風」。這種「展現」,即可想像為:就是要"擊到"審查員的"心"(想要的)。

另外:此次未合格的劍士,可能是:沒有"擊到"審查員的"心"吧!。
綜合的結論是;可能沒有依照「基本」的"要求"動作。這樣可看成如下各點:
  1. 1 "面"、"胴"的「繩仔」沒有「正確的綁結」 (不能有紐轉)。
  2. 2 劍道 衣、袴的穿戴,可能「不是很“確實"」。
  3. 3 竹劍的「握持」方法,可能不很正確。
  4. 4 「間合MaAi(距離)」是否"太近"了。
  5. 5 從「發聲」的狀況,看不出有"充滿氣勢"。
  6. 6 「逼攻SeMe」太軟弱無力,對方並未「潰散」,而就"擊出"。
  7. 7 「擊出」後,衝出"太遠",致「間合MaAi(距離)」拉開太多,再"擊出"的機率疏離。

劍道因年歲的增加,劍技可能同時會更"精進"。如果「稽古」的方式有"錯誤",就可能
無法更進一步的精銳。因此,宜拉開成較遠的「間合」來稽古。及,再從「基本」的方
式,開始從事「稽古」。
提供參審者,有更進一步的精進。謝謝! !

* * * *

劍道八段「劍道形」審查會寸評。劍窓2011-6月
小林 三留KoBaYaSi Mitz ToMe 述. ET 2011-6 譯註

全體參審者都有:以"理合"(合於原理)為基礎,充滿氣勢的受審,而全員「合格」。
劍道“形",是操作「劍法」的原理、原則。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會「外形」的"劍道形"就認為是:已經會"劍道形"了。這是不對的。
「形」是:攻方擊來任何部位,都能隨時「應對的回擊」之「實踐」才對。

先師:高野佐三郎先生,在高齡時,與弟子們的「形」之練習時,常常將順序變更的對峙「擊出」。其弟子們就說:「這位老劍客最近有“痴呆症"的現象,所以順序才會弄錯(變更),實在很困擾」。其實不然,高野先生是:在“形"的練習中,考驗弟子們的「應變實力」才隨時變換順序的。這才是真正的“形"的「實用」練習。

古云:「"形"者(則)如稽古,稽古者(則)如"形"
KaTa Wa KeiKo No GoToSi. KeiKo Wa KaTa No GoToSi
由"形"來學習「理合(合於原理) ,將"稽古"活性化,應予認真的練習。
祈望各位劍友更上一層。謝謝! !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劍道練習中‧中暑事故的預防與處置


全日本劍道連盟醫 科學委員 宮坂 信之/平成8月1日          
[摘自月刊 劍窗] 譯者 吳榮仁


前言

所謂的熱中暑是指在酷熱的天氣中,從事激烈的運動所導致得一種病症。通常,激烈的運動後,全身會發汗,並從皮膚中散發出熱氣,才不致使體溫過度上昇。但是,若是這種正常的調節現象,不能正常運作時,體內便會積存熱氣而致體溫上昇。其結果、便會引起種種症狀。更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

1.中暑的症狀為何?
中暑的症狀,依其嚴重程度區分為三大類別。
  • 輕症(Ⅰ度):會有
    <1>眼花或站立時頭會暈眩。
    <2>小腿抽筋(亦稱熱痙攣)。
    <3>看似大量冒冷汗等症狀。如後所述般,這個時點,很必要地須補充足夠的水分、塩分。
  • 中症(Ⅱ度):會有
    <1>頭痛。
    <2>狀似嘔吐或嘔吐現象。
    <3>全身無力等症狀(又稱熱疲勞)。
  • 重症(Ⅲ度):會有
    <1>看起來意識模糊不清、甚至意識喪失。
    <2>體溫上昇38℃以上等症狀。這種狀態又稱熱射病,是急須馬上要處置的。(後述)

2. 中暑症狀在何時較容易引起?
  • 時期:天氣突然變動時,較容易引起。一般來說,以7~8月份最多。尤其是午前10~12時之間,最容易引起中暑。因此,指導者,請能夠在午前的劍道練習前,自己應先確認道場的溫度或濕度是否夠高或什麼的?
  • 年齡:運動中的中暑現象,依統計以小孩或高校生等年輕層,較容易引起中暑。
  • 體調:在身體不習慣炎熱天氣、體溫調節力較差時、較容易引起中暑。由此視之,應該在夏初或一起「合宿」的劍道訓練之初日,較容易引起。非常疲累、睡覺不足、傷風感冒或下痢(拉肚子)等時,也會容易引起中暑。所以,身為指導者,對學員身體狀況的了解與掌握是必要的。

3. 如何防止中暑?
  • 請多注意道場的換氣、通風。
  • 於突然天氣變熱時,應好好地管控練度,最好隨著暑氣的適應程度,才漸漸地增加其運動量。因為身體者能適應暑氣,熱中暑症狀就較不容易發生。
  • 若要從事較長時間的練習,也應擇時分段取下面具休息。
  • 練習前,請攝取一至二杯的水分。
  • 練習中的空檔,請多補給充足的水量(一次200cc左右約2~3次),由於出汗時,跟水分一起、塩分也會同時流失。因此,水分的補給,應以運動飲料較為合適。

4. 一旦發生中暑的處置:
  • 請感趕快搬送到涼爽的地方,將其護具脫下,解開袴群的帶子,頭低低地讓其躺下。
  • 以冷毛巾不停地擦拭其全身,並用包著冰塊的毛巾或冰袋,敷在頭部周圍或大腿的腿根部位。
  • 用運動飲料補給水分。若用食塩水(1公升約1~2公克食塩)亦無妨。
  • 若發燒到38℃以上,全身痙攣,意識模糊或喪失意識時是很危險的,這時若詢問其:「名字、日時、場所,看看能否答得出來」就能了解他的意識狀態。一但發覺少許異樣,應讓其身體繼續降溫下來,並馬上呼叫救護車移送到醫院就醫。可以的話,可先量其血壓、呼吸數、脈搏、體溫及確認其意識狀態,等待急救人員到達時,告知急救人員或急診人員。

最後:
劍道由於是穿著護具在屋內做運動,因此很容易引起中暑。但是,指導者,如果能夠充份地了解中暑的原由,就能夠防止中暑的發生,又縱然是不幸地罹瘓中暑症狀,早期的發現,適當的處置,也能防止重症的發生。因此,中暑症狀的預防及重症的防止,對指導者而言,事先的理解與事時的正確處置是非常必要不可欠缺的。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從段位稱號證書談 「日本劍道」的由來

 高中時期的劍道,每逢比賽大會主持人一定要說:「劍道是源於我國,經傳日本。否則比賽辦不成,當時政府是排日,連「武道」兩字也不能用,協會的名字也成為「東洋劍」協會,現在常有台灣或中國、韓國學習劍道的人,在討論這個問題。
昭和六十三年(1988年)第七屆世界盃在當時叫漢城的首爾舉行,為了解IKF的段位考試是如何在進行(當時直覺台灣的段位考試方法有問題,初段到八段都是一堆人不分年齡,從擊面切返到衝擊稽古,每次3-4分鐘打了3-4次)。經由中華民國劍道協會報名而參加了,當時的理事長是焦威聯先生,還好他不排斥國內劍友到IKF參加段位審查,要不就沒下文了。

從初段到七段,上午全員參加「段位審查講習會」,由基本動作講起、著裝、中段架構、劍道形等等,不作劍技的指導,只告訴你審查員對各段的要求。
下午審查會,由初段依次開始,一次兩個人,每人和兩位不同的對手作各兩分鐘的試合稽古,輪到七段時,因只有我一個人報名,所以找了兩位六段組的年青人來,各問了年齡而開始,結果通過了。拿出台灣帶出的國際段位證書(英文版)給當時的IKF秘書長岡 憲次郎範士簽名的時候,他還對這張證書稿不清楚的簽了名字,以為這樣就OK了。回到台灣,誰知不久中華民國劍道協會轉來日本劍道連盟劍道七段的證書,真讓我意外,而且也列為協會當年的工作成果之一。

參加過每年五月的京都大會後,有覺須進一步了解在日本舉行的段位審查又是如何?平成九年(1997年)在三浦 經一老師的介紹加入全劍連而參加了稱號審查,(在日本稱號的審查和段位審查一樣的方式考試,那個時候筆試是交預先給你題目的作文,不限日文,現在則是當場限用日文作答),依全劍連內規,參加稱號段位審查之前須先參加審查講習會,講習會和漢城時相似,但增加了裁判法、指導法以及模擬考試,由二~三位八段及範士當審查員,試合稽古完了,由審查員就各人的缺點予以說明,現在則是當面指導後給予書面說明。

五月的鍊士審查通過後,又參加了十一月的教士考試,也幸運的過關了。創下同一年取得鍊士、教士的成積,而後又參加了八段的考試,經十餘年,依未能登門。在每次失敗反省中有了心得及許多高段者的指導,而不斷進步,畢竟劍道不是當初想像中的簡單,「學然後知不足」這好像是聯考的作文題目。

每次考試兩、三個月前就要報名,分兩天舉行,可任選一天,每天依年齡分七~八個場地進行,同場地大約最多差2~3歲,經兩次的號碼調整,出場時在腰垂前原名牌的地方,用貼紙標示你的組號,如201A201B201C201D四人一組,A←→BB←→CC←→DD←→A,每次兩人兩分鐘,每人兩次作試合稽古,六位審查員要四票才能通過,過了第一關再由位審查員作第二次審查,要六票才能通過,之後再作劍道形審查,以木刀行之,劍道形審查大約位,第二次審查合格者全體一齊進行,由三位範士任審查員,兩票通過,劍道形如不合格一年之內可就形的部份再考一次,再不合格則全部重來,而八段是不考筆試的。審查員是由遴選小組就年齡76歲以內之範士當中選出,遴選小組全劍連依規則就社會有識人士及理事、範士中聘任之。以上囉囉嗦嗦講了一大堆,是想把人家如何在辦段位審查的過程讓劍友們參考,不過國情不同但也不能太離譜。

好了現在回到主題段位證書上。昭和六十三年七段證書上(會長大島 功)的四角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代表四方,上方中央的是全劍連的標記,請注意看「劍」是雙口的漢字,而不是全剣連的「剣」,交叉的兩把是雙刃直刀還有劍穗,這兩把各位劍友是否聯想到常在那裡看到,這個標記從什麼時開始,我也不清處,但一直用到平成九年五月我的鍊士證書上(會長景山 二郎),到了同年十一月的教士證書上(會長武安 義光)的標記,交叉的刀呈現的是彎曲的日本刀型態了,「劍」也改為「劔」直到現在。

現在的竹刀劍道不過百餘年左右,從古代習武是以真刀在戰場上爭取功名為目的,到如今成為修身養性,強身反而成為第二收獲。劍道的精神要求不外乎儒、釋、道的思想,由段位證書上的格式推想,和古中國一定是有淵源的,不過從日本各地的劍道文化遺跡看,長遠來「劍道」不管以前叫擊劍、劍術或兵法,在日本各地的社會地位是受到尊敬的,因文武不岐自我要求而提昇內涵,成了自成一格的「日本劍道」,有人主張具有本國特色的劍道,但是須完完全全的去學好,守、破、離、精化之後,自我的風格才能展現出來。
附幾張段位證書。
※英文段位證書

那可是我的老師謝德仁範士(第一位拿到日本範士的外國人士)簽發的。參加過第三屆、第五屆世界盃的劍友大概都有。
※現今全日本劍道連盟段位稱號審查規則,段位:初段~八段,稱號:鍊士、教士、範士,平成十二年四月發佈的規則,明記沒有九段、十段的審查規則。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關於八段之審查〈不單是八段亦適於一般之審查〉

台北市劍道委員會講習資料
譯者:教士 曾海雄

段,須有段相當之風格、品格、強度為最重要,不單是打擊,須得看穿對方之氣、劍、體,趁機打動其心,其打法須有一刀兩段之魄力及強度,和不顧一切拼命擊出之打法為要。品格是由正確的理論,及基本動作,在多年的修練所琢磨出來的。而理論為智,修練為行也。

又審查要在短時間內,以自己作出可打擊的機會為要,從遠距離就要看出對方之習癖,再進入正常距離〈一刀一足〉及近距離以偷足〈以後面腳的腳趾躡足向前移動〉而打出,又在審查比賽中絕對不要後退,須依氣迫氣勢之力道,注意禮法、蹲居、架勢及打擊之強度和打後之殘心等,技法為有限,而心法是無盡的。不要靠體力及氣力來打,要以技法來打為要,技法雖無很大差別,但要注意氣合〈喊聲〉、速度、強度、正確度、殘心等。又特別要了解自己的腰、腳的狀態,及竹劍與身幅之原理來競技為要。

從前都是以刺喉再面部,或手部等,但現今皆自中心打面部或手部〈井上先生準繩說〉,想要打得好看或不為對方打到,此乃欲心,要在一瞬間映入眼中時,就自然打出,是為無心之打,要能無心雖很困難,但很重要。有些人不察對方,一進入距離,就向面打出,打後兩手高舉,所謂「萬歲面」,這會被嫌棄的。定著對峙時的注視很重要,看錯而打出,會被對方迎刺、擊出端手、被返擊腹、拔擊腹時動作所打到。如欲出劍時,須先將對方之劍尖,向左〈右〉上擦才打出,如果劍尖不動就打出去常會被對方打到。有所謂「不老之劍」者,打出去後,不會被對方反打到者也。

在瞬間必爭的劍道裡,須專心於正確之劍道之修練為要,在劍道的一個小時的修練,可相當於其他一般事務之四、五個小時,因時代的改變,指導者亦應將指導心態調整才可。

對八段之昇段要有自覺,要不斷考究練習,重複努力,用心使自己的實力充實向上,故造就一位高段者,就會有使劍道人口增加之希望。

以氣勢逼攻,使對方不得不打出來,而怎樣在對方打出來時,壓制使其打擊無效,就可打其出端之面或手部,或擊落對方打手部的來劍,反擊其面,或向右開體把擊面來劍擊落,反擊其面等等,乃不失為有效之技法也。

又劍道比賽及審判規則乃劍道之生命,須熟讀之。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稽古心得集

六月底東京永作誠一郎先生再來台作八天的劍道旅行,回去後又寄來許多資料,其中本文簡單扼要易懂,特請吳榮仁及鄭延文兄翻譯,與各劍友分享,高野茂義先生為昭和初期之高段者,從日本修道學院高野道場「劍道教訓集」書上得知和高野佐三郎範士是同時代人物,詳細得請教前輩們。

稽古心得集原稿
稽古心得集(吳榮仁 譯)

稽古心得集(鄭延文 譯)
稽古心得集 2000年岡憲次郎來台提供之資料

許介白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劍道形之一考察

2009年5月於京都大會上,井上義彥範士交給我兩本他的近作,要我回台譯成中文。幸賴吳榮仁先生、蘇金源先生不惜時間心力投入翻譯及多人的校對,關於其中許多典故、專有用語等等得以順暢,經兩個多月終算完成。要謝謝蘇金源、吳榮仁、羅慶金、陳柏齡、張新傳、李博德等各位先生之貢獻,並與同好共享。

日文版
劍道形之一考察
日本劍道形術理

中文翻譯
劍道形之一考察+日本劍道形術理之探討
日本劍道形術理論述(蘇金源 譯)

許介白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