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教練講習資料

教練講習資料


        主講人 劍道範士八段 井上 茂明
        時間:2012年3月17~18日
        台灣劍道聯盟
        台北市體育總會劍道協會 聯合主辦

傳承劍道的三大棟梁

❶指導法
❷裁判法
❸日本劍道形
因為這三個部分有這著連帶關係,對於要理解實踐裁判法,當然本身必須要有是指導者的自覺,以及要熟練理解劍道形,這些是不可或缺的。

指導者的要件

❶在成為指導者之前,必須是一個了不起的社會人。
❷精通劍道技術
❸要有信念和愛
❹身體力行的指導
❺人生一貫的教育
❻以基本為重點的指導法
❼研究有效率的指導法
❽熟練裁判工作
❾讓學生有練習的慾念
❿防止危險

學習日本劍道形的精神

❶劍的理法(先先之先,後之先)
❷呼吸法
❸傳統式的理法
❹品位,風格,見識卓越

一、關於規則

⑴裁判的意義
所謂比賽,是「是發揮過去修煉能力進步的成果」,勝負是由比賽者決定的,而不是由裁判決定的。裁判是根據規則,來作出正確的判定。同時,裁判要合理公正的判斷,比賽者是否以合乎劍的理法來進行光明正大的比賽,而決定勝負。因此,裁判這個工作,一定要以堅毅的態度來掌控比賽的進行。並且,有著以劍道理念為出發點,來作「人格養成」的任務之意義。

⑵裁判員的目的
正確的判定比賽的勝負。因為是否能正確的判斷有效打擊,對劍道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以劍道的理念為根基,正確的運用「比賽˙裁判規則」,對於比賽全程所發生的事,作出正確的判斷。

⑶裁判員的任務
對公平合理的比賽進行負責,思考如何活化比賽。也就是在比賽圓滑進行的同時,讓參賽者充滿活力,喚起他的興趣,用善導的方式,讓他能自己發覺技術的優欠點,進而能習得正確的劍道。

⑷裁判員須知
一般的要件
❶公平無私
❷熟知比賽˙裁判規則及營運要領,並正確的運用
(營運和判定)
❸精通劍理 *要常練習
(有效打擊)
❹熟練裁判技術
(累積豐富的裁判經驗和研究心)
❺身體健康、活動自如
(自己管理及自制心)

留意事項
❶服裝端正 *注意鈕扣、領帶夾
❷嚴格要求自己的姿勢、態度及所作所為
❸口齒清晰
❹參與大量的裁判工作累積經驗,並認真反省和鑽研
❺多看好的裁判並學習

二、裁判員的基本留意點

⑴劍道裁判法的重點事項
裁判員除了要理解劍道比賽˙裁判規則外,要留意下列事項,對公平合理的比賽進行負責,思考如何活化比賽。
❶確的判斷比賽內容
❷養成能正確清楚看到有效打擊的能力
清楚有效打擊的條件及各總要素
清楚招式的差別,對應練習成果的打擊
❸對於禁止行為嚴格的判斷及處置
清楚行為的原因及正確的結果
對於禁止行為作出合適的處置

⑵現行規則的解釋及運用
❶符合規則第一條的比賽。
❷有效打擊
˙滿足規則第十二條的要件。
「充實的氣勢」
「適當的姿勢」
「竹刀的打擊部,打擊部位」
「正確的刀向」
˙營運要領的要素
(力度和巧度)
(手之內的運用)
(機會)
(距離)
(身體的運行)
˙擊時,首先以無效來思考處置
(判定一瞬間的差別)
˙殘心是打擊動作的總和,充分掌握後判斷
(清楚不適當的動作)
(充實的氣勢及合適的動作)

*合理完成用打擊部打擊正確的打擊部位,可以用聲音、直覺(充分的練習及情報等的熟知度)來判斷。



❸嚴格判定犯規事項

˙對於有疑問的場合或微妙的跡象,根據事實合議後判斷。
*清楚各種禁止行為及相關行為
規則第17條 細則第16條

˙鍔競,清楚是否以正確的方式交鍔、是否有打擊的意圖或是有分開,如果有違反時依照規則來處理。

˙有明顯犯規事實時,不用合議直接以旗子表示。
(場外、掉劍等)

三、實技

⑴裁判要領
❶裁判的行為
裁判的姿勢、持旗的方式、裁判員的進退場、解開旗子的方法、收旗子的方法、團體戰排列的方式、裁判員的移動和交換、裁判員的位置、場上裁判員的交替、結束時裁判員的交換等。

❷裁判員的表示與告
開始、再開始、結束、有效打擊、判定、勝敗的決定、平手、停止、分開、合議、犯規、同時犯規、合議結束、副審提出中止的表示與宣告。
˙副審提出合議的表示與宣告
①犯規的事實
②受傷或意外
③危險防止
④無法使用竹刀的狀態
⑤提出異議申訴
⑥合議

❸其他
˙裁判的位置(了解比賽者的動作,快速移動)
˙跌倒、掉劍時的停止宣告(打擊後或沒有打擊的場合)
˙棄權和無效的表示的區別
˙表示犯規的期間和表示停止的期間
˙比賽中的合議、中斷時參賽者的待命方法
˙有效打擊或犯規的取消和錯誤

⑵容易錯過的有效打擊
❶比賽開始後直接的打擊
❷比賽終了信號響起時的打擊
❸比賽者出場外同時的打擊
❹一方有些微之差的打擊
❺出端手後的面(錯過小手)
❻擦擊、返擊等合理的好招式
❼自己平常不使用的招式或預想外的招式
˙場外時的退擊、跌倒時、竹劍掉落時的打擊

*容易舉旗的打擊
❶因好時機而判定
❷自己的得意招式
❸先入為主的招式

⑶判定時的留意點
❶有效打擊的判定,要瞭解規則第十二條的要素和劍道比賽˙審判˙運營要領的引導要素。
❷達到合理的招式、打擊時的體態、氣勢等,清楚的判定。
❸以崩壞的體態、或是勉強出劍的打擊不能判定為有效。
❹只以手指操作竹刀、或者僅是碰到打擊不能判定為有效。
❺在鍔競時做出不正當的行為,要直接合議來作處置。
˙要有判斷犯規的勇氣
˙要能預防再度發生
˙特別是拖延時間或只作防禦等的行為,要作裁定
❻要看清在邊線附近的激烈攻防
˙因為會有挽回劣勢或從優勢離開的場面,所以不可以輕易的中止。
˙相反的也不可以等到出現犯規。
˙不當的推出場外、撞出場外等行為要清楚判定。
❼比賽者隨意的請求暫停,要合議並從光明正大的觀點來嚴格判定。
❽殘心是做為充實的氣勢、合適的姿勢之延長,清楚的判斷是否為適當精神及姿態。
❾副審應在比賽開始前,要各自從旁觀察比賽者是否使用不正當的用具、足袋、防護具及面繩的長度之類事項,努力防範發生與規則抵觸之事。

⑷作為裁判的注意點
❶往比賽場地的進退場要端正整齊。
❷在裁判席等待時,要保持姿勢端正及風度。
❸以自然的體態作為裁判的基本姿勢。
❹裁判要以連觀眾都能聽見的方式發聲。(口齒清晰的表現判定的信念)
❺裁判要保持定位時的等腰三角形,以主審為基準快速的移動。
˙不放棄判定的態度,要有先能取得位置的重要信之認知及實踐。
❻視野內要能一直看到其他的裁判來做調整。
❼一邊推測比賽的進行,冷靜沈著的管理比賽。
❽只用眼睛盯著參賽者,不要從參賽者的身後探頭來看。
❾目光不可離開參賽者,比賽中的行為要觀察到最後。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向劍道昇段審查合格之路的挑戰(我的經驗談12)

範士 松井 明
譯者  周挺正

  不論幾歲都不可忘記,須以誠實而虔摯的心和積極向前的態度來練習,如此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劍道必能到達成熟的程度。

  持田聖二範士也是在70~75歲時被稱作是最強的時期。石原老師也是在74歲時為九段,「70歲開始才會真正變強」有如此的訓示。

  劍道是須以生涯的時間以達到成熟的階段。「劍道」、如此的一條「大的道」是必須持有恆地走下去。要持之有恆地走下去則需要毅力和耐久。無謂的努力可能會一直反覆、有時艱苦會增加、但稽古仍須持繼續。可能中途、累了、想放棄了、不可作如是想。因為辛苦、挫折本來就是「劍」的「道」、「道」本來就是為了時而走々、時而跑々而有的。花生涯的時間來修業、持之有恆地走下去。段位審查能合格也是如此、向「段位審查」挑戰也是修業的一環。我認為帶著「夢想」而持之有恆地走下去就是「人生的價值」。

  有此一說、人從出生開始到生涯結束為此、都帶著被稱為「向上心」的燃料、我也會同意此說法。將心中的燃料點燃。什麼是點火源呢?挑戰「昇段審查˙比賽」就是點火源、這是我的老師給我的忠告。每個人的點火源各有不同。

  點燃「向上心」的關鍵是持有「感謝、勇往直前、不抱怨」的態度。抱有此態度的話、就能將別人的「開悟」心得及「指導˙經驗談」、以誠實而虔誠的心來傾聽、如此一來、不可思議地、心技体就能更上一層、心氣也更沉穩。

在合格的剎那是「無心」的、不再有自我。如果真有像神祇般的巧妙的打擊技巧存在的話、那麼任那一瞬間即真正體會了出神入化技術的境界、也能體會「強忍」精進的意義了

1.劍道是透過劍尖做無言的對話、石原老師有如此的教示。該講的話都已透過劍尖彼此溝通、稽古完後無須再有討論。必須將劍道的成熟度提昇到能如此的對話、即所謂的「以心傳心」。

2.參加「段位審查」時要求如真劍般須要有「斬斷」能力的打擊。
換句話說、劍的心是「和」。尊敬對手、隨時以禮相待。打劍道時的態度非常重要。以此態度相對並修練的話相互之間自然會有惺惺相惜之情、無對手的協助則無法變強。石原老師以三人稽古在74歲時成為九段、是因持續日本劍道形及劍道稽古。具有「斬斷」能力的打擊含在「形」裡。

3.以段位審查為前提、為達成目標是否有徹底地稽古(KeiKo練習)了?須捫心自問。
換句話說、是否有以突破對手劍尖的氣勢去面對。
由消極的稽古轉變為積極向前的稽古、未能有效打擊是因為「技(Waza)尚未成熟」。無法以正面對著對手是因為「氣力不足」。無法有效處理對手的攻勢是因「心尚未準備好」。如果心技体都準備好了、就以突破對手劍尖的氣勢去面對、全新全意專注於眼前的一刀、打出心如明鏡般的一擊。

4.段位審查時、是否以正確的刀刃方向打擊?合格與否在此分隔。
換句話說、被攻進來的話就反攻回去這才是八段。在和對手之間的攻防的重點是如何攻潰對手後打擊。不進到我的打擊距離範圍內的話我就主動打擊進來的話我就對應之。這就是攻防一致。所謂的懸中待、待中懸。七段、六段是在應打擊的時機點確實打擊。

5.段位審查時、是否取得「先」之「位」?是為觀察的重點。
換句話說、臨機應變的技(Waza)才能擄獲審查員的心。石原老師教示、「持繼不斷的攻(Seme)」。
須贏得審查比賽第一刀、對「面」而來的打擊、遊刃有餘地以「返し胴」的優勢之位對應之。識破對手動搖之處、攻小手而打擊其而。以對手的立場思考。經常苦思。下功夫、研究。不斷的稽古。

6.段位審查時、有無平常稽古時所培養出的集中力、凌厲的技、和殘心?是為觀察的重點。
換句話說、平常是否以誠懇的心持續的稽古呢?隨者年齡的增長、壞習慣和缺點不容易改正。誠懇地接受他人的建言是非常重要的、小孩子因其心純真能容納它人的話所以能立刻自己改正缺點。

7.特別是八段審查時、有無吸引審查員的心和眼的氣魄?是非常重要的。
換句話說、自我是否已形於外?自己的壞習慣是否顯露出來了?稽古時所接受的指導是否只流於形式、有無聽進去?有無實際親身實踐?在審查時、自我流的壞習慣表露無遺、只有「敲」擊而不是「斬」撃。要修正自己的壞習慣則須回到原點。以含有劍的理法的日本劍道形來修練改正。帶著有目的的意識來矯正的話也是能早日達到成熟境界的重點。最近、石原老師也有諸多的感嘆、提示且告訴了許多事、或許是聽者不能理解吧、無合格者的出現。因此回到原點是非常重要的事。

8.段位審查時、打之前、打擊時。打之後的過程是否完整?是為觀察的重點。
換句話說、每一次的技(Waza)的施展是否徹底而完整?「劍道追求的是優雅而完美」。不是有打就可以或姿勢不重要打了就好。打之前的行為、打之時的姿勢及延勢、打之後的余勢及劍收亦即殘心、等是非常重要的。

9.段位審查時、是否能有氣劍體一致的打擊?
換句話說、是否用心於合於理的稽古?「從一足一刀的距離開始相互攻(Seme)、以自己的間合(MaAi範圍˙距離)來進行打擊。此時、須注意左足有無靠上右足來、一旦進入打擊的範圍距離、瞬時判斷對手的樣態。接著、不隨著對手起舞、而是能充分地驅使對手的稽古、又、不要隨意移動左拳」。稽古時的心是否能不能動搖?修行是不斷地重複平凡的事情。持續而逐漸進化、非一朝一夕就能為己所有的。抱持著一個一個的信念、腳踏實地地稽古。今日會被明日的我贏過、明日會勝過比我下位的、之後、再勝過上位之人、抱有如此的想法而努力著。

10.對手的氣散渙時是八段的打擊時機。因對手的體的潰散任誰都能察覺。
換句話說、能否藉著攻(Seme)而引對手打擊?構(Kamae)再好、無法在彼此的攻防中占有優位的話、是不可能合格的。培養觀察氣散渙得能力、虛實以呼吸來探知、吸的時候是表示虛。

11.昇段審查時、打擊時機點到來時、是否有及時打擊了?對手無破綻時則不可出手。無謂的打擊過多時、已偏離劍道的原點。在「日本劍道形」裡已涵括所有。
換句話說、打而勝是五段為止的程度、成為「勝而後打的劍道」吧!該出手打的時機就一定要出手打擊、不該出手的話就不應出手。

12.昇段審查是綜合審查、審查上應注意的著眼點、規定的基準、日本劍道形上應注意的著眼點、審查員的經驗法則等。
換句話說、好好地理解「稱號段位審查規則」、審查員和自己的接點在規則裡、將修練的目標放任那裡。在短時間裡、如何驅使同樣是七段的參加昇段審查的人。



審判規則第12條有效打擊「成功的一本(Ipom)」
❶充實的氣勢❷適當而正確的姿勢❸以竹刀的「打擊部」正確地打擊「打擊位置」❹以正確的刀刃方向打擊❺表示出殘心。「氣劍体一致」


這是2011年11月初參加日本國際社会人剣道俱樂部全國年會及國際親善大會時的八段審查講習會後範士松井 明給我的,請周挺正劍友譯成中文與大家共享。周挺正劍友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時,在東京中野的名道場興武館,從館長小澤 博八段習得劍道,工作之餘在新竹中國科技大學指導劍道隊。 介白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日本劍道會刊(專集) 手部打擊技法開眼界


手部之打擊,因其打擊部位較近,是比較能以小動作打擊之技法。
在比賽時也是常能擊中之技法,但相反地,若要打出使人感覺稱心之一擊,或有「一刀兩斷」之快感之打擊就難了。
在此針對對手部打擊有體驗的當今各年齡層四位劍士,向他們請教手部打擊技法之機會、動作及練習法等,作成手部打擊之專集以供讀者參考。


日本劍道會刊(專集)
手部打擊技法開眼界
教士七段 曾海雄譯 2002

劍道之途徑與五個要領

警視廳劍道副主席師範 教士八段 
中田 琇士 解說


“從一直線之逼攻,進而作一直線銳利的手部打擊”中田氏的手部打擊在劍道界是被如此之評價著。
在第二十九回全日本選手權冠軍時及去年在明治村大會(全國八段以上之劍士大會)時,所表露的手部打擊也正是如此。
手部打擊在技法上勿庸置疑,就當作為逼攻對方之突破口,其在意義上亦很重要之技法也。



簡歷:岡山縣出身。五十五歲(1947年生)。縣立備作高中畢業後,入警視廳任職。第二十九屆全日本選手權大會冠軍。全國警察大會三屆冠軍(團體組)、第五屆世界大會冠軍、明治村大會亞軍。此外並多次活躍於全日本都道府縣對抗、團體、全日本東西對抗大會等大賽中。



劍道之途徑

「事未成時,小心翼翼。事將成時,大膽無敵。事已成時,油斷(粗心)大敵。」
日本德川幕府末年之英傑,勝海舟,把它當作座右銘而為眾人所週知。解讀其義使人覺得這幾句話不單可做為人們行動之規範,亦可通作各方面之訓言,用來作為劍道之途徑也很恰當。
一、「事未成時,小心翼翼。」就是指要開始做一件新的事情時,不要急急忙忙地胡亂付諸實行,須做周詳的準備再去實行。這把它換做劍道來講,就是架構與逼攻。以充分之氣勢,正確之姿勢做架構,和對方相峙,並以充分之氣勢逼進去。在這個過程中要察知對方之心意、探出對方的動向,察覺對方動作之將發。以合乎劍理來做攻防,這就是劍道的基本,不管對任何段位之士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看很多年輕人之比賽,在主審的「開始」之聲一喊,就衝了出去互相打擊,如此光景經常可見,也許是感覺對方有一瞬之空隙之故。而其初發的第一刀,有時亦往往成為有效打擊,但以一招真正的有效打擊來省視,其價值如何難免使人抱些疑問,因為如此的打擊在劍道裡真的有捉住空隙而打嗎?聽到開始就打而不做任何些許之逼攻動作,能真正地使對方產生空隙嗎?
雖有時也能使貿然擊出之一招成為有效但這是因為對方還沒有充實之故,對方如果已有萬全充實的話,必定會為對方所反擊。
故而不能無視對方之情形,而只以也許可以打得到而打出的話,是不行的。這本來在劍道裡是不該有的情形,一招的有效打擊絕不是如此輕易之事。而要真正地抓住對方心動的機會才以全部的氣力打出,打擊就是如此慎重之事,而以如此之擊出,縱然不能成為一支有效打擊,至少也能鎮攝對方。在比賽也好,平常練習也好,要常考慮其一招之重要性,我自己也常如是告誡自己。對於架構,高野佐三先生教導說:「眼、劍尖、肚臍要連結成三角形。」而崛田捨次先生則以:「姿勢要正,進退、攻防、應變要自由,不能有些許之空隙,心胸開廣、身體豐適為要。」實為斯道之教條,我將其一字一句熟考,並視為重大的課題來作為研究修練之題材。
二、「事將成時,大膽無敵。」這是講打擊之事情,在心中決定可打之時,就要不顧一切地打出去。就是說,不要有怕被反擊的不安心態,把狐疑心等一切拋開,以全心全意擊出為要,這就是所謂的「捨身之擊」。此時當然氣、劍、體就會一致,只要有些許之迷惑及躊躇,氣、劍、體就不會一致,自然也不能成為有效之一支了,打擊可說就是如此細膩之事。這個認識很重要,認識後才能理解捨身擊出之意味,及一口氣地豪膽擊出之重要性。
三、「事已成時,粗心大敵。」者,乃劍道裡所說之殘心也。打擊後不可忘記向對手做出充分之氣勢與體勢為要,在此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意識著殘心而打出,打擊時要全心全意、捨身地心中不存意念擊出。如此打出才能心存餘韻,這就是殘心,是能自然做出之殘心之身勢也。說到殘心,可以拿水桶倒水作為比方,拿盛著水的水桶倒水時,欲使不留一滴而一口氣用力潑灑出去,結果桶中必然會殘留些水,這就是所謂的殘心,我也有同感,相反地刻意想要留數滴而慢慢倒水時,結果反而流得一滴不存,想剩些水還是得一口氣倒出為要。
把打擊看做是逼攻的歸結處,那麼要考慮再接下來之殘心時,就不再是歸結處,而是一連串流程之途中一點而已,這個認識很重要,乃大事也,所以「小心翼翼,大膽無敵,粗心大敵」這句話用在劍道的途徑裡就變成「逼攻之,打擊之,作殘心」之動作流程,不是嗎?

逼攻與三個機會

那麼話歸正題,進而談談手部打擊吧。
打擊手部還是得遵循前述劍道之途徑來打是不言可知的事,遵循途徑在順暢之流程之中擊出,這就是「比賽、裁判規則」之中所說的「以充實之氣勢,適正之姿勢,用竹劍之打擊部位刃向正確地打到,且有殘心之表示者」,要能滿足以上之要件,纔能稱為有效打擊也。其他尚有是否適合該段位之打擊之點,因避繁雜在此省略不作說明。
途徑之第一階段是逼攻,但並非對打擊手部有特別之逼攻法,從空間之距離進入劍尖相接,攻上、攻下、攻外側、攻內側,這是基本的逼攻法,在微妙的接觸中試探對方心意、對方之氣勢,及明察對方身體即將發動之時機,而連結於打擊,在感覺察知不充分時,再一次作進一步之逼攻亦很重要,察知後判斷可打,這就是其人之打擊機會,此時應毫不疑惑地以充實的氣勢打出為要。我自己把手部打擊分作三個機會,供作大家參考。
第一是「觀」,就是觀察,對方並無鬆懈架構,但要以五感的感覺來察知機會,好像以肌膚來感觸似的,待一有機會立即以劍尖從上越過對方之劍尖,向其手部擊出。此時得特別注意,像要踩對方右腳似地大步踏出,而打出之左手略微向內擰,這是要使越過對方之劍尖,打出時之刃向能確實正確之故,打出後身體會向前衝的話,要使右肩與對方右肩僅相隔一層紙似地盡量靠近相擦而過,注意以如此之感覺來打出為要。
第二是「捉」,把對方引出,在對方打出時,捉住機會,向對方打來之手部打擊之,諸如出端擊手或是手上擦擊手,手返擊手部等之擊手部招式皆是。
講到上擦擊手的動作,我就想起前年去逝的範士九段小沼宏至先生,先生的技法可真令人嘆為觀止。在自己打出之幾乎同時「ㄆㄚ、ㄆˋㄤ」地手部就被反擊了。速度加上凌厲度,使人真正有被砍斷的感覺,其景象現在還映在眼簾中,雖模仿很久,仍然無法像先生那樣俐落(笑)。
第三個打擊機會是「造」,逼攻進去,使得對方有些許動搖而雙手略微浮動,把握對手此一手部空出之狀態,立即向手部打出。「捉」就是「捉」住對方打出來之機會而作各種反擊之動作,而「造」就是以逼攻造使對方氣之浮動,或陷入四戒之任何一或二個狀態,在其架構崩懈時之瞬間,以應付技法或制先擊法皆能奏效。所謂四戒者,乃「驚、懼、疑、惑」,是為劍道最忌之戒心,是不使心中有所動搖須牢記之教條,我在想到這個戒條時,就浮現出一首有名的戒歌:
「不唯只打敵,須思守己身,自能洩引出,濺濺濛濛月」
這守己身乃逼攻之事,我想其大意就是「攻防一致」,能心如明鏡而攻防一致,技法圓熟就能確實地打到對方之空隙,以心明作逼攻,這不就是劍道之最重要之事嗎?
在先攻擊打手部的動作裡,我常由側押制對方之劍擊打手部而獲得成效,這招在經驗之中對架構堅固的對手或近於右半身作架勢的對手較為有效,其押貼之要領,在邊入打擊距離邊從對方竹劍之中結皮處,以自己竹劍的打擊部畫半圓地押貼,因力量已集中在竹劍打擊部故易以押貼對方。


五個要領

為方便瞭解以下將手部打擊之要點分作五個項目分別說明之:
(一)、大步踏進打擊之
對方之手部較之其他部位為最近之距離,稍微踏進就能打到,但那樣只是細枝末節之打法,且容易為對方閃開,因己方之踏進不夠反而造成為對方打擊之適當距離,故要知道只是細枝末節而中途半端之打法是非常危險的,要在充實氣勢之意味上,要有就是被閃格也不容許為對方所反擊之氣勢,故要打手部時,得大步踏進為要。其要領在左足,使前後之步幅靠近,就是要以左腳小步縮短距離逼攻,然後推出腰部大步踏出打擊,在前述「觀」之機會中說過有欲踩踏對方右腳之心情打擊,重要的就是這個心態。像這樣體勢就能直接加快竹劍之速度,成為凌厲之打擊。
(二)、刀刃要正確地打
與面部打擊或腹部打擊比起來,手部打擊之動作較為細膩,而且不必把劍舉高,故而要使刃向擺正較不容易,故需得認識此點,充分注意著刃向作打擊為要。其次要使身體之正面,向著對方直線打出是為基本之法則。對方若將左拳高舉頭上,使竹劍在右肩旁把面部、手部、腹部皆在其竹劍隱蔽下作架勢時,不必從下方勉強擊其手部,就是打到刃向也可能不會正確,不打而持中段架勢保持距離逼攻,可說已將對方逼得無法保持中段之勢,其結果雖輸於勝負,但在劍道來說也算是贏的,而要將其事實保持下去。
(三)、運用掌心力(手の内)作凌厲之打擊
小沼先生經常說:「手部打擊要像以菜刀ㄊㄨˊㄊㄨˊㄊㄨˊ地切黃瓜似地切打。」這就是說要如何運用掌心及腕力作凌厲之打擊。實際上小沼先生的手部打擊就像以銳利之菜刀切瓜似地打法,給人不得不有此想法,而且在我方賴以速度作手部面部之連續打擊時,在手部到面部之間的一瞬間,自己的手部就被捉到了,發出ㄅㄛ的乾脆之聲。這個聲音至今猶在耳中,而只打手部也會簡單地被反擊,同樣發出ㄅㄛ之聲音,觀其竹劍之動作,好像只從竹劍之打擊部的前端上舉下落而已,這不就是充分運用掌心力的凌厲之打擊嗎?我在八段受審的二、三年前,就想對掌心力之事,重新做一番練習,故不論是空打、擺振、或是平常對練時,都特別注意此事。
所謂掌心力(手の内)就是操作竹劍時之掌心及配合腕關節運用力量,具體地說就是從持架構姿勢之左右手之握法,在打擊時兩手緊扣與力量之配合,及打到瞬間的解緊放鬆動作,不是嗎?
總之我很用心地練習擺振,星期六、星期日在家拿出較重作為擺振之木刀,以一百下分為一節,打約擺近一千下時會感覺擺得很順,在有此感應時,就改換以一般竹劍作擺振,當然速度會加快,同時能感覺出掌內快速度的收縮力,故而每日做此練習不息。
要使擺振之效果向上,得留意著用心實行並課予自己的課題,同時要想像前面有對手似的,且要以腰作啟動,以一拍子的動作擺動,還要注意左右足之收靠,及不離五向(見(四)條)等五種動作為要。
對我來說,感覺特別對於掌心收縮力之凌厲度及體勢之保持等,從擺振動作中得到之效果不少。
(四)、以不離五向作打擊
「不離五向」是古流之教法,眼、臍、雙足之拇指、劍尖、及心意,此五種要切實地向著對方為重要,本人深覺同感,就是說要面向正確地對著對手作打擊之重要性。在五向中,如有一向沒有正對著對手作打擊的話,就不能說是真正的五向。
當然很嚴格地告誡著要使眼、臍、及至體勢都不能歪著打出。經常有打擊手部後將身體向右開出之情形,「不離五向」之教訓在這裡也活用著,就是打到的瞬間是正對著對方的,打後才作閃體動作,在打擊瞬間的正確性、及刃向、掌心力之凌厲,得照「不離五向」之打法乃當然之事。
又架勢及逼攻之動作,亦適用於「不離五向」之說法,例如逼攻時,被逼攻而氣勢想後退,但這個時候不能退避,要以氣勢正面向對方,作反逼攻回去,反過來說在氣勢想逃,想退避之狀態下是不能打擊手部的,因「離開五向」而易被反擊,這在劍道之過程,乃必然之事。故本人深深以為「不離五向」乃非常確切的教訓。
(五)、眼看著對方整體打擊
在打擊手部的時候,往往會注目於打擊之部位,因眼睛注視手部則無法看清整體,雖在一瞬間,這在劍道是不可有的情事,當然部位是要確實看到,但必須在連帶看著對方整體之中打到為要。


本人蒙受多位老師之指導,也花費了很長的時間來研究學習,自以為多少能有所理解。當然理解不夠的地方還是很多,像心法方面是為其最,逼攻方面也是。
這回試作手部打擊之解說,也許如此深覺修行之無奈,而此實為劍道之好處,而重新認識劍道之好處,乃為劍道人至上之欣喜,並深深認為精進之更上一層,是作為今後所課以自己之修行之道耳。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成為有威力之【本體】

日本教士八段 田口 榮治老師 口述

臺灣教士七段 曾海雄老師 翻譯

新竹劍道館 江俊輝 資料提供

在館外與各種不同人練習之中,要擊出一支面,須得拼命以赴,當然這支面是拼出全部精力打出的,又因初出刀時絕對要打中的意識,也自體內湧出。我覺得八段之及格也許在此。

「我那個時候的八段受審資格是從48歲起,我取得七段是27歲時,故實在是整整20年來之段位受審,果然不及格,以後每年參加受審,而及格時是53歲之時。」

「六年後才及格?」

「對啊!」

「其間之苦惱,可說是相當的大吧!」

「當然了(…),其間計四回,第一回是48歲時,而自平成元年至3年,都連續通過第一次審查,惟因如此,在平成4年,連第一次審查都不及格時,使我不知道,以後要如何是好?在每回第二次審查終了後,貼出及格名單時,以期待與不安的心情去看,但無自己的受審號碼,茫然佇立,只感雙目游移不知所措 ……也許是如此吧。總之,八段之要及格是非常困難之事,同時不知要如何自處;並且在這個時候,我已經奉派為警視廳之副主席劍道師範,所以想這樣不行,有辱職責,真想辭去職務,是為最善之道。」

次年 - 平成5(1993),田口教士果然八段合格。

「在平成4年不及格之後,接受老師們、前輩們以及朋友們之指導與激勵,並以勤練來度晨昏,就好像閉著眼睛、一心一意的心境,及至平成5年參加受審時,決心以此次為最後之受審,不及格的話以後就不再參加,並將此決心向同僚們公開放言。結果很榮幸地及格了。

好高興呀!就像全身會震動似地高興,待興奮過後,經過這些時日,仍會不自覺地回想六年來之受審經過。

要問那裡好?那裡不好嗎?對了,我想段位是步合、練度和風格,這三個總合為一體而出現時,七段就是七段,八段就是能及格為八段,如今也持同樣想法。所謂步合者,乃打到或打到之間,就是說有無、有效刺擊之擊出及如何。練度者,乃其練習量,例如:有絕好機會時,能否隨時出招?而身體之閃移、刀劍之揮動,要力求自然,打擊時雖沒確實抓住部位,也不必悲觀。又風格也,乃相應其段位之姿勢、美感與自信所發出之威力,從這些相乘而成形,加之在他人之眼光裡,能明顯地相映出來的結果吧!

我就是以這種想法,每日勤加練習,但在連續不及格時,頭腦之中大部份充佔著自以為是之定義,這些大部份都有一種造作,雖然自己認為可以,但在他人看來,有如造作之物在動而已。」

「這是否要說,不愧是審查員呢?」

「說不愧不如說果然吧,似非是能即時明白的。」

「那麼,及格時,又有何與以往不同之處呢?」

「那就是,雖不完全,但可說是把老師所教導的,在不知不覺中實踐了吧。就是說把自己逼到要辭職之地步,此時人們就會有拼命之決心,我想大概就是有這個要拼命之姿態吧。

我的師匠有小川忠太先生、堀口清先生、森島健男(範士)先生等,堀口先生在我進入警視廳時,各方面受其照顧,此三位老師所說的:『劍道者乃真刀勝負也,不能重來的嚴肅之事,故其一擊非注入全身全靈不可,如此才有劍道修行之意義』,即歸結於此一點。

而森島老師特別強調:『最初擊出之一刀為重要之事』,但那時候我的練習,因在副主席之立場,練習都站在上位,專做受方動作,從沒有作先取、或逼退對方而打擊之練習,而且練習對方經常相同,劍路也熟悉,總之,流於輕鬆之練習的緣故吧,在此之時,堀口老師要我到中野來練習,也許是擔心我吧!

從此每週一回到中野的住友道場練習,並要我站在上位練習,對峙後才發覺,對方雖然練度與技術都在我之下,但很難打到,每次來時都是反覆作如此練習,終於體會到,非要將對方之心、氣、架勢逼動至崩敗的話,是打不到的。當然也研究過種種的逼攻法,要打出一支面也要拼命地以全精力打出,又,一定要先打到第一支面的意識也湧滿身中,對啦!這就是老師們經常鼓勵的話,使我漸漸地能有所理解及體會啦。」

「所以在外與不相識的人練習,也能瞭解出竹刀練習的真刀勝負之事。」

「正是如此,雖然是少少的 ( …)

「從此意味中,在中野之練習是有很大的意義的。」

「不,不只是在中野,在有時間之允許下,還到各處去練習,而在警視廳之練習也稍微有所改變,雖然如此 ……」田口教士說到此處,停一下而繼續說:「小川老師和森島老師果然厲害,平常在警視廳所的練習,也都是實踐其真刀勝負,…… 真是厲害也。」

堀口老師說要:「追求真的日本傳劍道。」

曹玄禪師說:「大信根、大疑團、大勇猛心。」

又,森島老師說:「時時提撕,時時鞭策,時時反省。」

又小川老師也說:「乃生命之取、捨也。」

田口教士口述此四恩師之教導。

「堀口老師說:『自發求道,就是說要持有求道之心最為重要。』又說:『劍道者誠真也,要練真的劍道,真的日本傳劍道,要發願體得之,這才是真的修道者的姿態。』

經常這樣教導著,每聽到這些就想起曹玄禪師教導之事 --- 和山岡鐵舟先生(明治初期無刀流開創者)有緣故之佛寺臨濟宗高步院住持大森曹玄禪師說:『我年輕時參禪於高步院老師,受老師種種教導 …………

聽了堀口先生的話,使我想起了其中曹玄禪師所說的:『坐禪者若無有大信根、大疑團、大勇猛心,則難以成就。』

所謂大信根,是說信參禪之德目、信老師之教誨,或相信自己能做得到等等。大疑團者,像自己是什麼?等等,要經常抱著疑問,不然的話,任何事都不能徹底明白,就是說要抱著疑問,向自身自問,並圖啟發自己也。大勇猛心者,凡事要拼命而為,所謂『必死三昧』或曰『一意專心』。教導以此三種以赴,誰都能創造自己也。

我等常被老師罵以:『雖不能創造自己,至少對自己之探求,要能力求做到。』

堀口範士所說:『要發願體會得到之事』。

而曹玄禪師還示以其根本且具體的手段及方法。

又同樣地,森島老師也教以『時時提撕,時時鞭策,時時反省』之事。『時時』者,經常也;『提撕』是指持有疑問之事;『鞭策』者,自身鞭打自己之謂;『反省』則如字義,回過頭來考慮往事,若有反省必然會湧出疑問來,為要解決疑問就要鞭策自己,拼命去做,這種姿態至為重要。

曹玄禪師說:『【大疑問】就是【時時提撕】,又【大勇猛心】是【時時鞭策】,而【大信根】就是要求,信之所在,故有【時時反省】之必要』,大概就是這樣吧!就是這樣。」

「又,小川範士對這些作如何解說呢?」

「先生經常如是說:『是真刀勝負,乃生命之取捨,故要心存不能有重覆再做之念』,這是把曹玄禪師,及森島老師所教的,總合歸結之處。我把它解釋為修行姿態之根源,與堀口老師之『真的日本傳劍道』亦有相通之處,正是如此。

又,先生們不但以言語教導,實際裡更將它實踐,以其身體及其背姿來指導,堀口老師、小川老師、曹玄禪師其各個姿態,現在還深烙在我的腦中,森島老師最近雖不常來指導,但老師的劍道以及指導時的一切,當然都存在於我的腦中,這些都把它當作是我的【財寶】。時時把老師們的種種,在腦中幻想成大的姿態,看著來模倣,堆積修行,這不是很重要嗎?如此的話,雖一點一滴,但也許能更接近於良好之劍道吧,最近經常有此心思 ( …)

『左手握持竹劍,高舉頭上,慢慢放下至左手在臍部(肚臍)前一拳之距離時,會感覺竹劍之重量,此時添付右手握持。』阿部範士所教中段架勢之持法,現在同樣以此來確認自己的中段持法。」

(年青時的田口教士,持中段時前後腳的幅度很開,而且還曲著左膝作架勢。)

「經常被森島老師以『呵呵,左膝!左膝!』來注意改進 ( …),這是要我把俾屈之架勢伸直的注意。

我當時腳力甚佳,彈性特別良好,因此持那個架勢,也可以打得到,所以很難改進 (…)。一直到完全改過來,已經好幾年了,一旦改過後,對從前姿勢不良之處一目瞭然,懷疑為什麼會持那種姿勢。

曲著左膝不利之處,已經瞭解了,同時對俾屈之勢,適度伸直時的有利點亦能理解。

左膝曲折的不利是:會顏面仰向,變成由下方仰看對方之姿勢,不能作正確之平視,又對距離而言,容易陷於我遠、對方近的形勢,適得利害相反。如果挺腰伸體,要比俾屈再伸直,更能成為自然之架勢。

而再將左腳收靠的話,右腳的位置雖不變,也能使空間的距離縮短,而再看劍尖的位置相差10公分,這是很大的差距。」

經實際地請田口教士就地示範來看,確有10公分或許不止。

「從這裡知道所謂【偷足】,說右腳勿寧說偷左腳,才是主要要領。」

「又,田口教士之中段架構,是單單自俾屈姿勢伸直左膝而來的嗎?」

「不是的,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大約在3132歲時,有一次阿部三先生來,說:『平常都以什麼樣姿勢持中段呢?只是漫不經心地是不行的,架勢雖然各人有各人的方式,但也要有一定的法則,並且教我們以左手握竹劍高舉頂上,再慢慢放下,及至放到臍部前面一拳之隔時,會有沉重之感覺,待有沉重感時,因只以左手握持,當然腹部會用力,這時再添上右手,就成人體最自然之架勢也。』

做了幾次,左手的位置,劍尖的高度都在一定高度,以後我對所持架勢不再迷惑,現在雖不高舉,只在胸前放下,也能確認自己的架勢了。

架勢在與對手對峙中,雖有多少的變化,這是架勢相對的地方;但又因對方之人,各有各的體形或包含腕力之要素在內,亦可說是絕對之架勢。這些也許就是阿部範士所說的,遵從一定法則的架勢吧。

山岡先生所說之『體成了』的【體】,這是說充份藏著【力】的【體】,就是本體之謂吧!現在我仍想著這些事,而作為自己努力的地方。」

「關於架勢之事,再繼續說下去 …………」言後,田口教士又開始說了:「做好架勢和對方對峙,要不離準繩 (中心線),而爭此準繩,如此往來爭相逼攻,此時最重要的就是:劍尖之游動、雙腳之閃移、身體之移動、間距的判斷等等,雖然重要之事很多,但還是自己的【本體】的力量為要。在此【力】就是心的強度,向對方發出旺盛氣力,變成氣勢。

堀口老師常常這麼說:『位置不好好取好是不行的,一站就發招,這是不可能的,本身也充份,對方也充份,認清互相之尊嚴,互爭準繩、逼攻、壓制、敗、勝、打、被打等,皆要以【腹】為用。

此【腹】,丹田也,這不就是本體之力嗎?

山岡鐵舟先生之【遺存劍法書】裡,對【體】【持刀】【三角矩】之說明:【三角矩】先以圖示,並解說謂:『三角矩乃眼、腹、劍尖,不可離此矩而修行之。』最後又『入本流之門欲習劍者,須先將此三角矩作為初學之第一根元,夫萬物先有體而後有用,無體則無用之事也,劍法亦同,體成後自知為用之道理,故須堅守三角矩之修行,然後更得至【體用】不二之奧義,乃必然也。勉之!勉之!』以結。

此中之『體成後自知用之』之說,這不單是說個體之【體】而已,又三角矩不單是做好三角形就好,當然其中若無【力】或【氣勢】及【威力】是不可的。那麼其威力要從那裡來呢?當然就是【體】,是【本體】,像『體成後』一樣,身體方面、精神方面都非常充實地藏著有【力】的【體】不可。

那麼要藏著有【力】的【體】該如何來做呢?在孟子的【浩然之氣集義之章】,所說要多積善與端正姿勢,我想這與小川老師、森島老師一再強調的呼吸法長呼氣的丹田呼吸同理吧!把這些練之再練,使丹田能湧出旺盛之氣力,再上進至呼吸不亂之階段,呼吸不亂則心也不亂,從而使心也不動,這也許就是劍道修行歸結之處吧。

小川、森島先生之師匠輩田盛二先生曾說:『我努力於心靜使不動,到80歲時,心雖已不動,但時有雜念,現在修行使心中雜念不生。』因此小川先生也在追求,而森島先生之修行也許在此,師匠之所求亦是弟子之追求目標,像我這笨拙之弟子,也許難以實現,但還是要努力去追求。」

「希望有朝一日 ……

「不,我並不考慮這些,只是努力、再努力而已。(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