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成為有威力之【本體】

日本教士八段 田口 榮治老師 口述

臺灣教士七段 曾海雄老師 翻譯

新竹劍道館 江俊輝 資料提供

在館外與各種不同人練習之中,要擊出一支面,須得拼命以赴,當然這支面是拼出全部精力打出的,又因初出刀時絕對要打中的意識,也自體內湧出。我覺得八段之及格也許在此。

「我那個時候的八段受審資格是從48歲起,我取得七段是27歲時,故實在是整整20年來之段位受審,果然不及格,以後每年參加受審,而及格時是53歲之時。」

「六年後才及格?」

「對啊!」

「其間之苦惱,可說是相當的大吧!」

「當然了(…),其間計四回,第一回是48歲時,而自平成元年至3年,都連續通過第一次審查,惟因如此,在平成4年,連第一次審查都不及格時,使我不知道,以後要如何是好?在每回第二次審查終了後,貼出及格名單時,以期待與不安的心情去看,但無自己的受審號碼,茫然佇立,只感雙目游移不知所措 ……也許是如此吧。總之,八段之要及格是非常困難之事,同時不知要如何自處;並且在這個時候,我已經奉派為警視廳之副主席劍道師範,所以想這樣不行,有辱職責,真想辭去職務,是為最善之道。」

次年 - 平成5(1993),田口教士果然八段合格。

「在平成4年不及格之後,接受老師們、前輩們以及朋友們之指導與激勵,並以勤練來度晨昏,就好像閉著眼睛、一心一意的心境,及至平成5年參加受審時,決心以此次為最後之受審,不及格的話以後就不再參加,並將此決心向同僚們公開放言。結果很榮幸地及格了。

好高興呀!就像全身會震動似地高興,待興奮過後,經過這些時日,仍會不自覺地回想六年來之受審經過。

要問那裡好?那裡不好嗎?對了,我想段位是步合、練度和風格,這三個總合為一體而出現時,七段就是七段,八段就是能及格為八段,如今也持同樣想法。所謂步合者,乃打到或打到之間,就是說有無、有效刺擊之擊出及如何。練度者,乃其練習量,例如:有絕好機會時,能否隨時出招?而身體之閃移、刀劍之揮動,要力求自然,打擊時雖沒確實抓住部位,也不必悲觀。又風格也,乃相應其段位之姿勢、美感與自信所發出之威力,從這些相乘而成形,加之在他人之眼光裡,能明顯地相映出來的結果吧!

我就是以這種想法,每日勤加練習,但在連續不及格時,頭腦之中大部份充佔著自以為是之定義,這些大部份都有一種造作,雖然自己認為可以,但在他人看來,有如造作之物在動而已。」

「這是否要說,不愧是審查員呢?」

「說不愧不如說果然吧,似非是能即時明白的。」

「那麼,及格時,又有何與以往不同之處呢?」

「那就是,雖不完全,但可說是把老師所教導的,在不知不覺中實踐了吧。就是說把自己逼到要辭職之地步,此時人們就會有拼命之決心,我想大概就是有這個要拼命之姿態吧。

我的師匠有小川忠太先生、堀口清先生、森島健男(範士)先生等,堀口先生在我進入警視廳時,各方面受其照顧,此三位老師所說的:『劍道者乃真刀勝負也,不能重來的嚴肅之事,故其一擊非注入全身全靈不可,如此才有劍道修行之意義』,即歸結於此一點。

而森島老師特別強調:『最初擊出之一刀為重要之事』,但那時候我的練習,因在副主席之立場,練習都站在上位,專做受方動作,從沒有作先取、或逼退對方而打擊之練習,而且練習對方經常相同,劍路也熟悉,總之,流於輕鬆之練習的緣故吧,在此之時,堀口老師要我到中野來練習,也許是擔心我吧!

從此每週一回到中野的住友道場練習,並要我站在上位練習,對峙後才發覺,對方雖然練度與技術都在我之下,但很難打到,每次來時都是反覆作如此練習,終於體會到,非要將對方之心、氣、架勢逼動至崩敗的話,是打不到的。當然也研究過種種的逼攻法,要打出一支面也要拼命地以全精力打出,又,一定要先打到第一支面的意識也湧滿身中,對啦!這就是老師們經常鼓勵的話,使我漸漸地能有所理解及體會啦。」

「所以在外與不相識的人練習,也能瞭解出竹刀練習的真刀勝負之事。」

「正是如此,雖然是少少的 ( …)

「從此意味中,在中野之練習是有很大的意義的。」

「不,不只是在中野,在有時間之允許下,還到各處去練習,而在警視廳之練習也稍微有所改變,雖然如此 ……」田口教士說到此處,停一下而繼續說:「小川老師和森島老師果然厲害,平常在警視廳所的練習,也都是實踐其真刀勝負,…… 真是厲害也。」

堀口老師說要:「追求真的日本傳劍道。」

曹玄禪師說:「大信根、大疑團、大勇猛心。」

又,森島老師說:「時時提撕,時時鞭策,時時反省。」

又小川老師也說:「乃生命之取、捨也。」

田口教士口述此四恩師之教導。

「堀口老師說:『自發求道,就是說要持有求道之心最為重要。』又說:『劍道者誠真也,要練真的劍道,真的日本傳劍道,要發願體得之,這才是真的修道者的姿態。』

經常這樣教導著,每聽到這些就想起曹玄禪師教導之事 --- 和山岡鐵舟先生(明治初期無刀流開創者)有緣故之佛寺臨濟宗高步院住持大森曹玄禪師說:『我年輕時參禪於高步院老師,受老師種種教導 …………

聽了堀口先生的話,使我想起了其中曹玄禪師所說的:『坐禪者若無有大信根、大疑團、大勇猛心,則難以成就。』

所謂大信根,是說信參禪之德目、信老師之教誨,或相信自己能做得到等等。大疑團者,像自己是什麼?等等,要經常抱著疑問,不然的話,任何事都不能徹底明白,就是說要抱著疑問,向自身自問,並圖啟發自己也。大勇猛心者,凡事要拼命而為,所謂『必死三昧』或曰『一意專心』。教導以此三種以赴,誰都能創造自己也。

我等常被老師罵以:『雖不能創造自己,至少對自己之探求,要能力求做到。』

堀口範士所說:『要發願體會得到之事』。

而曹玄禪師還示以其根本且具體的手段及方法。

又同樣地,森島老師也教以『時時提撕,時時鞭策,時時反省』之事。『時時』者,經常也;『提撕』是指持有疑問之事;『鞭策』者,自身鞭打自己之謂;『反省』則如字義,回過頭來考慮往事,若有反省必然會湧出疑問來,為要解決疑問就要鞭策自己,拼命去做,這種姿態至為重要。

曹玄禪師說:『【大疑問】就是【時時提撕】,又【大勇猛心】是【時時鞭策】,而【大信根】就是要求,信之所在,故有【時時反省】之必要』,大概就是這樣吧!就是這樣。」

「又,小川範士對這些作如何解說呢?」

「先生經常如是說:『是真刀勝負,乃生命之取捨,故要心存不能有重覆再做之念』,這是把曹玄禪師,及森島老師所教的,總合歸結之處。我把它解釋為修行姿態之根源,與堀口老師之『真的日本傳劍道』亦有相通之處,正是如此。

又,先生們不但以言語教導,實際裡更將它實踐,以其身體及其背姿來指導,堀口老師、小川老師、曹玄禪師其各個姿態,現在還深烙在我的腦中,森島老師最近雖不常來指導,但老師的劍道以及指導時的一切,當然都存在於我的腦中,這些都把它當作是我的【財寶】。時時把老師們的種種,在腦中幻想成大的姿態,看著來模倣,堆積修行,這不是很重要嗎?如此的話,雖一點一滴,但也許能更接近於良好之劍道吧,最近經常有此心思 ( …)

『左手握持竹劍,高舉頭上,慢慢放下至左手在臍部(肚臍)前一拳之距離時,會感覺竹劍之重量,此時添付右手握持。』阿部範士所教中段架勢之持法,現在同樣以此來確認自己的中段持法。」

(年青時的田口教士,持中段時前後腳的幅度很開,而且還曲著左膝作架勢。)

「經常被森島老師以『呵呵,左膝!左膝!』來注意改進 ( …),這是要我把俾屈之架勢伸直的注意。

我當時腳力甚佳,彈性特別良好,因此持那個架勢,也可以打得到,所以很難改進 (…)。一直到完全改過來,已經好幾年了,一旦改過後,對從前姿勢不良之處一目瞭然,懷疑為什麼會持那種姿勢。

曲著左膝不利之處,已經瞭解了,同時對俾屈之勢,適度伸直時的有利點亦能理解。

左膝曲折的不利是:會顏面仰向,變成由下方仰看對方之姿勢,不能作正確之平視,又對距離而言,容易陷於我遠、對方近的形勢,適得利害相反。如果挺腰伸體,要比俾屈再伸直,更能成為自然之架勢。

而再將左腳收靠的話,右腳的位置雖不變,也能使空間的距離縮短,而再看劍尖的位置相差10公分,這是很大的差距。」

經實際地請田口教士就地示範來看,確有10公分或許不止。

「從這裡知道所謂【偷足】,說右腳勿寧說偷左腳,才是主要要領。」

「又,田口教士之中段架構,是單單自俾屈姿勢伸直左膝而來的嗎?」

「不是的,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大約在3132歲時,有一次阿部三先生來,說:『平常都以什麼樣姿勢持中段呢?只是漫不經心地是不行的,架勢雖然各人有各人的方式,但也要有一定的法則,並且教我們以左手握竹劍高舉頂上,再慢慢放下,及至放到臍部前面一拳之隔時,會有沉重之感覺,待有沉重感時,因只以左手握持,當然腹部會用力,這時再添上右手,就成人體最自然之架勢也。』

做了幾次,左手的位置,劍尖的高度都在一定高度,以後我對所持架勢不再迷惑,現在雖不高舉,只在胸前放下,也能確認自己的架勢了。

架勢在與對手對峙中,雖有多少的變化,這是架勢相對的地方;但又因對方之人,各有各的體形或包含腕力之要素在內,亦可說是絕對之架勢。這些也許就是阿部範士所說的,遵從一定法則的架勢吧。

山岡先生所說之『體成了』的【體】,這是說充份藏著【力】的【體】,就是本體之謂吧!現在我仍想著這些事,而作為自己努力的地方。」

「關於架勢之事,再繼續說下去 …………」言後,田口教士又開始說了:「做好架勢和對方對峙,要不離準繩 (中心線),而爭此準繩,如此往來爭相逼攻,此時最重要的就是:劍尖之游動、雙腳之閃移、身體之移動、間距的判斷等等,雖然重要之事很多,但還是自己的【本體】的力量為要。在此【力】就是心的強度,向對方發出旺盛氣力,變成氣勢。

堀口老師常常這麼說:『位置不好好取好是不行的,一站就發招,這是不可能的,本身也充份,對方也充份,認清互相之尊嚴,互爭準繩、逼攻、壓制、敗、勝、打、被打等,皆要以【腹】為用。

此【腹】,丹田也,這不就是本體之力嗎?

山岡鐵舟先生之【遺存劍法書】裡,對【體】【持刀】【三角矩】之說明:【三角矩】先以圖示,並解說謂:『三角矩乃眼、腹、劍尖,不可離此矩而修行之。』最後又『入本流之門欲習劍者,須先將此三角矩作為初學之第一根元,夫萬物先有體而後有用,無體則無用之事也,劍法亦同,體成後自知為用之道理,故須堅守三角矩之修行,然後更得至【體用】不二之奧義,乃必然也。勉之!勉之!』以結。

此中之『體成後自知用之』之說,這不單是說個體之【體】而已,又三角矩不單是做好三角形就好,當然其中若無【力】或【氣勢】及【威力】是不可的。那麼其威力要從那裡來呢?當然就是【體】,是【本體】,像『體成後』一樣,身體方面、精神方面都非常充實地藏著有【力】的【體】不可。

那麼要藏著有【力】的【體】該如何來做呢?在孟子的【浩然之氣集義之章】,所說要多積善與端正姿勢,我想這與小川老師、森島老師一再強調的呼吸法長呼氣的丹田呼吸同理吧!把這些練之再練,使丹田能湧出旺盛之氣力,再上進至呼吸不亂之階段,呼吸不亂則心也不亂,從而使心也不動,這也許就是劍道修行歸結之處吧。

小川、森島先生之師匠輩田盛二先生曾說:『我努力於心靜使不動,到80歲時,心雖已不動,但時有雜念,現在修行使心中雜念不生。』因此小川先生也在追求,而森島先生之修行也許在此,師匠之所求亦是弟子之追求目標,像我這笨拙之弟子,也許難以實現,但還是要努力去追求。」

「希望有朝一日 ……

「不,我並不考慮這些,只是努力、再努力而已。(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