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日本劍道會刊(專集) 手部打擊技法開眼界


手部之打擊,因其打擊部位較近,是比較能以小動作打擊之技法。
在比賽時也是常能擊中之技法,但相反地,若要打出使人感覺稱心之一擊,或有「一刀兩斷」之快感之打擊就難了。
在此針對對手部打擊有體驗的當今各年齡層四位劍士,向他們請教手部打擊技法之機會、動作及練習法等,作成手部打擊之專集以供讀者參考。


日本劍道會刊(專集)
手部打擊技法開眼界
教士七段 曾海雄譯 2002

劍道之途徑與五個要領

警視廳劍道副主席師範 教士八段 
中田 琇士 解說


“從一直線之逼攻,進而作一直線銳利的手部打擊”中田氏的手部打擊在劍道界是被如此之評價著。
在第二十九回全日本選手權冠軍時及去年在明治村大會(全國八段以上之劍士大會)時,所表露的手部打擊也正是如此。
手部打擊在技法上勿庸置疑,就當作為逼攻對方之突破口,其在意義上亦很重要之技法也。



簡歷:岡山縣出身。五十五歲(1947年生)。縣立備作高中畢業後,入警視廳任職。第二十九屆全日本選手權大會冠軍。全國警察大會三屆冠軍(團體組)、第五屆世界大會冠軍、明治村大會亞軍。此外並多次活躍於全日本都道府縣對抗、團體、全日本東西對抗大會等大賽中。



劍道之途徑

「事未成時,小心翼翼。事將成時,大膽無敵。事已成時,油斷(粗心)大敵。」
日本德川幕府末年之英傑,勝海舟,把它當作座右銘而為眾人所週知。解讀其義使人覺得這幾句話不單可做為人們行動之規範,亦可通作各方面之訓言,用來作為劍道之途徑也很恰當。
一、「事未成時,小心翼翼。」就是指要開始做一件新的事情時,不要急急忙忙地胡亂付諸實行,須做周詳的準備再去實行。這把它換做劍道來講,就是架構與逼攻。以充分之氣勢,正確之姿勢做架構,和對方相峙,並以充分之氣勢逼進去。在這個過程中要察知對方之心意、探出對方的動向,察覺對方動作之將發。以合乎劍理來做攻防,這就是劍道的基本,不管對任何段位之士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看很多年輕人之比賽,在主審的「開始」之聲一喊,就衝了出去互相打擊,如此光景經常可見,也許是感覺對方有一瞬之空隙之故。而其初發的第一刀,有時亦往往成為有效打擊,但以一招真正的有效打擊來省視,其價值如何難免使人抱些疑問,因為如此的打擊在劍道裡真的有捉住空隙而打嗎?聽到開始就打而不做任何些許之逼攻動作,能真正地使對方產生空隙嗎?
雖有時也能使貿然擊出之一招成為有效但這是因為對方還沒有充實之故,對方如果已有萬全充實的話,必定會為對方所反擊。
故而不能無視對方之情形,而只以也許可以打得到而打出的話,是不行的。這本來在劍道裡是不該有的情形,一招的有效打擊絕不是如此輕易之事。而要真正地抓住對方心動的機會才以全部的氣力打出,打擊就是如此慎重之事,而以如此之擊出,縱然不能成為一支有效打擊,至少也能鎮攝對方。在比賽也好,平常練習也好,要常考慮其一招之重要性,我自己也常如是告誡自己。對於架構,高野佐三先生教導說:「眼、劍尖、肚臍要連結成三角形。」而崛田捨次先生則以:「姿勢要正,進退、攻防、應變要自由,不能有些許之空隙,心胸開廣、身體豐適為要。」實為斯道之教條,我將其一字一句熟考,並視為重大的課題來作為研究修練之題材。
二、「事將成時,大膽無敵。」這是講打擊之事情,在心中決定可打之時,就要不顧一切地打出去。就是說,不要有怕被反擊的不安心態,把狐疑心等一切拋開,以全心全意擊出為要,這就是所謂的「捨身之擊」。此時當然氣、劍、體就會一致,只要有些許之迷惑及躊躇,氣、劍、體就不會一致,自然也不能成為有效之一支了,打擊可說就是如此細膩之事。這個認識很重要,認識後才能理解捨身擊出之意味,及一口氣地豪膽擊出之重要性。
三、「事已成時,粗心大敵。」者,乃劍道裡所說之殘心也。打擊後不可忘記向對手做出充分之氣勢與體勢為要,在此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意識著殘心而打出,打擊時要全心全意、捨身地心中不存意念擊出。如此打出才能心存餘韻,這就是殘心,是能自然做出之殘心之身勢也。說到殘心,可以拿水桶倒水作為比方,拿盛著水的水桶倒水時,欲使不留一滴而一口氣用力潑灑出去,結果桶中必然會殘留些水,這就是所謂的殘心,我也有同感,相反地刻意想要留數滴而慢慢倒水時,結果反而流得一滴不存,想剩些水還是得一口氣倒出為要。
把打擊看做是逼攻的歸結處,那麼要考慮再接下來之殘心時,就不再是歸結處,而是一連串流程之途中一點而已,這個認識很重要,乃大事也,所以「小心翼翼,大膽無敵,粗心大敵」這句話用在劍道的途徑裡就變成「逼攻之,打擊之,作殘心」之動作流程,不是嗎?

逼攻與三個機會

那麼話歸正題,進而談談手部打擊吧。
打擊手部還是得遵循前述劍道之途徑來打是不言可知的事,遵循途徑在順暢之流程之中擊出,這就是「比賽、裁判規則」之中所說的「以充實之氣勢,適正之姿勢,用竹劍之打擊部位刃向正確地打到,且有殘心之表示者」,要能滿足以上之要件,纔能稱為有效打擊也。其他尚有是否適合該段位之打擊之點,因避繁雜在此省略不作說明。
途徑之第一階段是逼攻,但並非對打擊手部有特別之逼攻法,從空間之距離進入劍尖相接,攻上、攻下、攻外側、攻內側,這是基本的逼攻法,在微妙的接觸中試探對方心意、對方之氣勢,及明察對方身體即將發動之時機,而連結於打擊,在感覺察知不充分時,再一次作進一步之逼攻亦很重要,察知後判斷可打,這就是其人之打擊機會,此時應毫不疑惑地以充實的氣勢打出為要。我自己把手部打擊分作三個機會,供作大家參考。
第一是「觀」,就是觀察,對方並無鬆懈架構,但要以五感的感覺來察知機會,好像以肌膚來感觸似的,待一有機會立即以劍尖從上越過對方之劍尖,向其手部擊出。此時得特別注意,像要踩對方右腳似地大步踏出,而打出之左手略微向內擰,這是要使越過對方之劍尖,打出時之刃向能確實正確之故,打出後身體會向前衝的話,要使右肩與對方右肩僅相隔一層紙似地盡量靠近相擦而過,注意以如此之感覺來打出為要。
第二是「捉」,把對方引出,在對方打出時,捉住機會,向對方打來之手部打擊之,諸如出端擊手或是手上擦擊手,手返擊手部等之擊手部招式皆是。
講到上擦擊手的動作,我就想起前年去逝的範士九段小沼宏至先生,先生的技法可真令人嘆為觀止。在自己打出之幾乎同時「ㄆㄚ、ㄆˋㄤ」地手部就被反擊了。速度加上凌厲度,使人真正有被砍斷的感覺,其景象現在還映在眼簾中,雖模仿很久,仍然無法像先生那樣俐落(笑)。
第三個打擊機會是「造」,逼攻進去,使得對方有些許動搖而雙手略微浮動,把握對手此一手部空出之狀態,立即向手部打出。「捉」就是「捉」住對方打出來之機會而作各種反擊之動作,而「造」就是以逼攻造使對方氣之浮動,或陷入四戒之任何一或二個狀態,在其架構崩懈時之瞬間,以應付技法或制先擊法皆能奏效。所謂四戒者,乃「驚、懼、疑、惑」,是為劍道最忌之戒心,是不使心中有所動搖須牢記之教條,我在想到這個戒條時,就浮現出一首有名的戒歌:
「不唯只打敵,須思守己身,自能洩引出,濺濺濛濛月」
這守己身乃逼攻之事,我想其大意就是「攻防一致」,能心如明鏡而攻防一致,技法圓熟就能確實地打到對方之空隙,以心明作逼攻,這不就是劍道之最重要之事嗎?
在先攻擊打手部的動作裡,我常由側押制對方之劍擊打手部而獲得成效,這招在經驗之中對架構堅固的對手或近於右半身作架勢的對手較為有效,其押貼之要領,在邊入打擊距離邊從對方竹劍之中結皮處,以自己竹劍的打擊部畫半圓地押貼,因力量已集中在竹劍打擊部故易以押貼對方。


五個要領

為方便瞭解以下將手部打擊之要點分作五個項目分別說明之:
(一)、大步踏進打擊之
對方之手部較之其他部位為最近之距離,稍微踏進就能打到,但那樣只是細枝末節之打法,且容易為對方閃開,因己方之踏進不夠反而造成為對方打擊之適當距離,故要知道只是細枝末節而中途半端之打法是非常危險的,要在充實氣勢之意味上,要有就是被閃格也不容許為對方所反擊之氣勢,故要打手部時,得大步踏進為要。其要領在左足,使前後之步幅靠近,就是要以左腳小步縮短距離逼攻,然後推出腰部大步踏出打擊,在前述「觀」之機會中說過有欲踩踏對方右腳之心情打擊,重要的就是這個心態。像這樣體勢就能直接加快竹劍之速度,成為凌厲之打擊。
(二)、刀刃要正確地打
與面部打擊或腹部打擊比起來,手部打擊之動作較為細膩,而且不必把劍舉高,故而要使刃向擺正較不容易,故需得認識此點,充分注意著刃向作打擊為要。其次要使身體之正面,向著對方直線打出是為基本之法則。對方若將左拳高舉頭上,使竹劍在右肩旁把面部、手部、腹部皆在其竹劍隱蔽下作架勢時,不必從下方勉強擊其手部,就是打到刃向也可能不會正確,不打而持中段架勢保持距離逼攻,可說已將對方逼得無法保持中段之勢,其結果雖輸於勝負,但在劍道來說也算是贏的,而要將其事實保持下去。
(三)、運用掌心力(手の内)作凌厲之打擊
小沼先生經常說:「手部打擊要像以菜刀ㄊㄨˊㄊㄨˊㄊㄨˊ地切黃瓜似地切打。」這就是說要如何運用掌心及腕力作凌厲之打擊。實際上小沼先生的手部打擊就像以銳利之菜刀切瓜似地打法,給人不得不有此想法,而且在我方賴以速度作手部面部之連續打擊時,在手部到面部之間的一瞬間,自己的手部就被捉到了,發出ㄅㄛ的乾脆之聲。這個聲音至今猶在耳中,而只打手部也會簡單地被反擊,同樣發出ㄅㄛ之聲音,觀其竹劍之動作,好像只從竹劍之打擊部的前端上舉下落而已,這不就是充分運用掌心力的凌厲之打擊嗎?我在八段受審的二、三年前,就想對掌心力之事,重新做一番練習,故不論是空打、擺振、或是平常對練時,都特別注意此事。
所謂掌心力(手の内)就是操作竹劍時之掌心及配合腕關節運用力量,具體地說就是從持架構姿勢之左右手之握法,在打擊時兩手緊扣與力量之配合,及打到瞬間的解緊放鬆動作,不是嗎?
總之我很用心地練習擺振,星期六、星期日在家拿出較重作為擺振之木刀,以一百下分為一節,打約擺近一千下時會感覺擺得很順,在有此感應時,就改換以一般竹劍作擺振,當然速度會加快,同時能感覺出掌內快速度的收縮力,故而每日做此練習不息。
要使擺振之效果向上,得留意著用心實行並課予自己的課題,同時要想像前面有對手似的,且要以腰作啟動,以一拍子的動作擺動,還要注意左右足之收靠,及不離五向(見(四)條)等五種動作為要。
對我來說,感覺特別對於掌心收縮力之凌厲度及體勢之保持等,從擺振動作中得到之效果不少。
(四)、以不離五向作打擊
「不離五向」是古流之教法,眼、臍、雙足之拇指、劍尖、及心意,此五種要切實地向著對方為重要,本人深覺同感,就是說要面向正確地對著對手作打擊之重要性。在五向中,如有一向沒有正對著對手作打擊的話,就不能說是真正的五向。
當然很嚴格地告誡著要使眼、臍、及至體勢都不能歪著打出。經常有打擊手部後將身體向右開出之情形,「不離五向」之教訓在這裡也活用著,就是打到的瞬間是正對著對方的,打後才作閃體動作,在打擊瞬間的正確性、及刃向、掌心力之凌厲,得照「不離五向」之打法乃當然之事。
又架勢及逼攻之動作,亦適用於「不離五向」之說法,例如逼攻時,被逼攻而氣勢想後退,但這個時候不能退避,要以氣勢正面向對方,作反逼攻回去,反過來說在氣勢想逃,想退避之狀態下是不能打擊手部的,因「離開五向」而易被反擊,這在劍道之過程,乃必然之事。故本人深深以為「不離五向」乃非常確切的教訓。
(五)、眼看著對方整體打擊
在打擊手部的時候,往往會注目於打擊之部位,因眼睛注視手部則無法看清整體,雖在一瞬間,這在劍道是不可有的情事,當然部位是要確實看到,但必須在連帶看著對方整體之中打到為要。


本人蒙受多位老師之指導,也花費了很長的時間來研究學習,自以為多少能有所理解。當然理解不夠的地方還是很多,像心法方面是為其最,逼攻方面也是。
這回試作手部打擊之解說,也許如此深覺修行之無奈,而此實為劍道之好處,而重新認識劍道之好處,乃為劍道人至上之欣喜,並深深認為精進之更上一層,是作為今後所課以自己之修行之道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