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從段位稱號證書談 「日本劍道」的由來

 高中時期的劍道,每逢比賽大會主持人一定要說:「劍道是源於我國,經傳日本。否則比賽辦不成,當時政府是排日,連「武道」兩字也不能用,協會的名字也成為「東洋劍」協會,現在常有台灣或中國、韓國學習劍道的人,在討論這個問題。
昭和六十三年(1988年)第七屆世界盃在當時叫漢城的首爾舉行,為了解IKF的段位考試是如何在進行(當時直覺台灣的段位考試方法有問題,初段到八段都是一堆人不分年齡,從擊面切返到衝擊稽古,每次3-4分鐘打了3-4次)。經由中華民國劍道協會報名而參加了,當時的理事長是焦威聯先生,還好他不排斥國內劍友到IKF參加段位審查,要不就沒下文了。

從初段到七段,上午全員參加「段位審查講習會」,由基本動作講起、著裝、中段架構、劍道形等等,不作劍技的指導,只告訴你審查員對各段的要求。
下午審查會,由初段依次開始,一次兩個人,每人和兩位不同的對手作各兩分鐘的試合稽古,輪到七段時,因只有我一個人報名,所以找了兩位六段組的年青人來,各問了年齡而開始,結果通過了。拿出台灣帶出的國際段位證書(英文版)給當時的IKF秘書長岡 憲次郎範士簽名的時候,他還對這張證書稿不清楚的簽了名字,以為這樣就OK了。回到台灣,誰知不久中華民國劍道協會轉來日本劍道連盟劍道七段的證書,真讓我意外,而且也列為協會當年的工作成果之一。

參加過每年五月的京都大會後,有覺須進一步了解在日本舉行的段位審查又是如何?平成九年(1997年)在三浦 經一老師的介紹加入全劍連而參加了稱號審查,(在日本稱號的審查和段位審查一樣的方式考試,那個時候筆試是交預先給你題目的作文,不限日文,現在則是當場限用日文作答),依全劍連內規,參加稱號段位審查之前須先參加審查講習會,講習會和漢城時相似,但增加了裁判法、指導法以及模擬考試,由二~三位八段及範士當審查員,試合稽古完了,由審查員就各人的缺點予以說明,現在則是當面指導後給予書面說明。

五月的鍊士審查通過後,又參加了十一月的教士考試,也幸運的過關了。創下同一年取得鍊士、教士的成積,而後又參加了八段的考試,經十餘年,依未能登門。在每次失敗反省中有了心得及許多高段者的指導,而不斷進步,畢竟劍道不是當初想像中的簡單,「學然後知不足」這好像是聯考的作文題目。

每次考試兩、三個月前就要報名,分兩天舉行,可任選一天,每天依年齡分七~八個場地進行,同場地大約最多差2~3歲,經兩次的號碼調整,出場時在腰垂前原名牌的地方,用貼紙標示你的組號,如201A201B201C201D四人一組,A←→BB←→CC←→DD←→A,每次兩人兩分鐘,每人兩次作試合稽古,六位審查員要四票才能通過,過了第一關再由位審查員作第二次審查,要六票才能通過,之後再作劍道形審查,以木刀行之,劍道形審查大約位,第二次審查合格者全體一齊進行,由三位範士任審查員,兩票通過,劍道形如不合格一年之內可就形的部份再考一次,再不合格則全部重來,而八段是不考筆試的。審查員是由遴選小組就年齡76歲以內之範士當中選出,遴選小組全劍連依規則就社會有識人士及理事、範士中聘任之。以上囉囉嗦嗦講了一大堆,是想把人家如何在辦段位審查的過程讓劍友們參考,不過國情不同但也不能太離譜。

好了現在回到主題段位證書上。昭和六十三年七段證書上(會長大島 功)的四角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代表四方,上方中央的是全劍連的標記,請注意看「劍」是雙口的漢字,而不是全剣連的「剣」,交叉的兩把是雙刃直刀還有劍穗,這兩把各位劍友是否聯想到常在那裡看到,這個標記從什麼時開始,我也不清處,但一直用到平成九年五月我的鍊士證書上(會長景山 二郎),到了同年十一月的教士證書上(會長武安 義光)的標記,交叉的刀呈現的是彎曲的日本刀型態了,「劍」也改為「劔」直到現在。

現在的竹刀劍道不過百餘年左右,從古代習武是以真刀在戰場上爭取功名為目的,到如今成為修身養性,強身反而成為第二收獲。劍道的精神要求不外乎儒、釋、道的思想,由段位證書上的格式推想,和古中國一定是有淵源的,不過從日本各地的劍道文化遺跡看,長遠來「劍道」不管以前叫擊劍、劍術或兵法,在日本各地的社會地位是受到尊敬的,因文武不岐自我要求而提昇內涵,成了自成一格的「日本劍道」,有人主張具有本國特色的劍道,但是須完完全全的去學好,守、破、離、精化之後,自我的風格才能展現出來。
附幾張段位證書。
※英文段位證書

那可是我的老師謝德仁範士(第一位拿到日本範士的外國人士)簽發的。參加過第三屆、第五屆世界盃的劍友大概都有。
※現今全日本劍道連盟段位稱號審查規則,段位:初段~八段,稱號:鍊士、教士、範士,平成十二年四月發佈的規則,明記沒有九段、十段的審查規則。

1 則留言: